|
|
|
雄安新区的历史你知道多少?时间:2019-02-15 春秋战国时期,雄安地区地处“燕南赵北”,成为燕赵两国文化融合的前沿。易水湖农家院 http://www.bdh345.cn/ 今天在容城县黑龙口村的一段长城遗迹,正是燕赵文化纵横捭阖与金戈铁马的见证。赵孝成王十九年(公元前247年),原属燕国的葛城划归赵国。葛城位于今安新县安州镇附近,紧邻白洋淀,这样一来,以白洋淀-文安洼为中心的冀中洼地成为燕赵两国的地理分界线。为防范赵国,燕国将白洋淀北侧的河堤改筑为燕长城。自此,它见证了随后两千年此地的风云变幻,至今仍残存有长400余米、高2米左右的长城遗存。 后周“雄”“霸”之势 秦汉时期,雄安地区在政区沿革方面有两个代表性事件:一是秦统一六国后在本区域设置了容城县,这是雄安地区最早出现的县级政区;二是东汉末年袁绍灭易京城。东汉末年军阀混战,与袁绍争夺冀州的公孙瓒因听信童谣“燕南垂,赵北际,中央不合大如砺,唯有此中可避世”,在今天的雄县西北地区修筑易京城,此后又多修楼观,广积粮草,坐等天下太平,没想到还是被袁绍所灭。易水湖农家院 http://www.bdh345.cn/ 唐武德初年,为稳定河北地区形势,朝廷设置了一批以归降将领为长官的州县,这类政区一般存在时间短且管辖地域小,武德四年(621年)设立的北义州就属于此。北义州管辖容城、固安及新设置的归义县,仅存在6年就于贞观元年(627年)被废。归义县在今雄县西北部,后改属涿州。容城则因战事风云,县名多有更迭。唐代河北道北部曾长期是中原政权与北方契丹、突厥等游牧民族争夺的地区。武周圣历元年(698年),突厥进犯河北,一路势不可挡,但进攻容城县时遭遇顽强抵抗。唐王朝为表彰该县的英勇忠心,于次年将容城改名“全忠”,神龙二年(706年)又改回旧名。安史之乱后,雄安地区属卢龙节度使管辖,直至唐末。五代时期归义县属于涿州,正是幽云十六州之一,被石敬瑭拱手让与契丹。容城县当时属易州,在辽会同九年,契丹南下灭后晋途中,也归附于辽。易水湖农家院 http://www.bdh345.cn/ 后周世宗的北伐促进了雄安地区的历史进入新阶段,“雄”“霸”自此开始。显德六年三月(辽应历九年,959年),周世宗率军北伐,四月即攻克三州三关之地。鉴于瓦桥关、益津关的重要性,升瓦桥关为雄州,益津关为霸州。二州定名“雄”“霸”有震慑辽朝的用意。瓦桥关即今雄县县城所在地。后周北伐戛然止步于拒马河,之后宋太宗虽多次北伐,甚至一度以十五万大军围困幽州城,却最终为辽军所败。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,正式以拒马河为界河。易水湖农家院 http://www.bdh345.cn/ |